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博雅特聘教授、原法语系主任董强是米兰·昆德拉的中国学生。7月12日董强获悉恩师离世心情很沉痛,他向北青报记者讲述了与恩师昆德拉的一些交往故事。在他来看,昆德拉是“最后的精神贵族”,“他对媚俗的批判,对现代性的怀疑,让他有非常高的精神高度。”
谈及与昆德拉的初次相遇,董强称,当年他到法国留学,人生处于很迷茫的时候,不知道要不要再搞文学,还是随身边的朋友去经商,或者去学商科。“因为当时我的生活有些困难。在我无助的时候,我选择了昆德拉,我知道他在法国巴黎高等社科院招博士生。所以我给他写了封信,他就收我为学生,由此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在他的支持下,我走上了法语文学研究道路。”
受疫情影响,董强已经有好几年没去过法国巴黎了。他与昆德拉的最近一次见面也已经是五六年前的事了。“那时,他已是近90岁高龄的老人了,他怕我找不着他家,专门到地铁站来接我。我看到他的腿一瘸一瘸的,就问:‘你的腿怎么了?’他说,‘我的腿有问问题吗?’我这才发现他自己都意识不到。然后我赶紧说,没事儿,没事儿……就这样打马虎眼儿过去了。”董强回忆道。
这次见面,昆德拉关心地询问了董强的一些些近况,他们开心地聊家常。谈到作品,董强说,他翻译了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这本理论作著作。在他来看,昆德拉让人们重新对文学萌生热爱,这种热爱不是传统的神圣感,而是带有笑声的。“昆德拉的文字充满讽刺,他让我们对文学的游戏性和功能性有了更多的认识,他更创造性地让小说和音乐成为对标的系统,所以他的小说结构语言是那样的与众不同。他是独一无二的。”
董强还与昆德拉聊起了法国文学。他对法国文学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带有一些批判的眼光。在董强看来,昆德拉一大特点就是他后来用法语写作,但是同时他依然是个世界作家。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乔颖
早布局、谋拓展,打出“组合拳”!外贸企业多维度发力寻找新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