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刚,是诸城市金盛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润竹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得潍坊市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服务业专业人才、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身兼数职的他,整天琢磨着怎样让山区的困难群众彻底拔掉穷根子,摘掉穷帽子。
先富帮后富 再不能落伍
刘淑刚在当地人的眼里是个“能人”,2004年他创立诸城市金盛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年纳税额列全市第26位。2013年取得竹山承包经营权,成立竹山生态农业研究所,担任党支部书记,竹山成了他转型升级的切入点。他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脱贫攻坚路上咱不能掉队,更不能落后。”他亲自带领学习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知识,提出“不砍一棵树、再造万亩林、带着农民富”的开发理念,让党员带头学、带头干。
他把党支部建在了竹山上,党建阵地从“办公楼”下沉到生产一线,党员从“隐身人”变成了“领头雁”。党旗、党徽、党员活动宣传栏、党员示范岗随处可见,党建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刘淑刚连续多年被评为潍坊市优秀共产党员;党支部被评为诸城市示范党支部、党校科研基地、诸城市先进党组织。
“立足生态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弘扬传统文化,带富一方百姓。”这是他的心里话。他带领公司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已取得成效,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在为周边农村免费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他想到了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依托皇华镇小庄沟矮化苹果产业园,建立矮化苹果示范基地,带领周边发展矮化苹果,提高效益。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贫困村”运作模式,一次性支付苗木转让金192万元,每年给8个贫困村10%的果树分红,连续扶持20年。产业园实现机械化管理,节省了三分之二的人力成本,亩产量扩大到原来的3倍,优果率超过85%,苹果产业园成为稳定农民长期收入的“幸福园”。
苹果有了收益,周边群众都过来请教矮化苹果技术,在他的影响下,周边农民种植矮化苹果的热情高涨,目前共带动周边发展矮化苹果5000多亩,果树种植由传统的一亩地四五十棵,发展到180棵,盛果期由原来的六年缩短到三年,而且苹果跟着产业园卖同样的价格,效益大大增加。
与桃林镇草屋社区结对子,投入帮扶资金36万元对道路、核桃产业园进行改造提升,为村子从根本上脱贫奠定基础。同时,依托基地和技术,积极承担高效特色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扶贫项目,投入帮扶物资和资金70多万元。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他带领员工捐款捐物,积极支持疫情防控,累计为医院、公安、社区等捐款捐物120余万元,《中国食品报》进行了专访。大爱无疆,细流成河,近几年累计为教育、扶贫、救灾、体育、文化等捐款1500多万元。先后获诸城市劳动模范、潍坊乡村之星、潍坊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服务业专业人才、齐鲁乡村之星、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发展生态农业 把博士教授请进大山沟
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必须依靠人才、靠技术。2015年他把中科院生态学专家蒋高明教授请到了研究所,提出竹山生态发展规划,生态发展理念深深地吸引了蒋教授,随即率领团队正式入驻,联合建立了中科院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中科院“六不用”技术(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转基因技术)开始在景区和基地得到应用,有效解决了病虫害防治、耕地有机质提升等多项关键技术。
郭立月博士是蒋教授团队中的一员,从硕士时起就师从蒋高明教授,多次跟随团队常驻竹山。基地院内和四周的100多盏光谱诱虫灯,就是他的试验之一,一盏诱虫灯一晚上最多能抓到过十多斤害虫。在园区内率先用牛粪养殖蚯蚓,现在基地内的牛粪全部做成了有机肥,杜绝了农药,土壤有机质得到有效提升,园区内实现了生态循环。
自己发展好了不是目标,带着乡亲一块致富才是他的梦想。他带领党员在周边村庄发放宣传材料,大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趋势和好处,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六不用”技术迅速在竹山片区推广开来,农户很快尝到了生态农业的甜头。原来滞销的板栗现在一斤能卖到20多元,林下散养的蛋鸡,鸡蛋开始按个卖钱,一个能卖到2元钱。63岁的刘大爷每月在林家村基地能有两千多元收入,流转的土地还有每亩1000元租金。“岁数大了出去打工也难,以前种地一亩地一年平均两三千,还得看天吃饭。现在一样浇水、剪枝,拿的却是旱涝保收的工资,心里踏实”刘大爷说。仅林家村一个基地这样的工人就有80多人。
与中科院合作的基础上,随后又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仅在竹山生态农业片区,就发展茶叶、中草药、绿化苗木和优质果品等高效农田8000余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产值。投资3.6亿元建成竹山生态农业基地、盛泰润矮化苹果示范园、大龙湾猕猴桃基地等6个生态农业基地,带动周边发展生态农业1.5万亩。
田园悟道 文旅产业带富众乡亲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刘淑刚为文旅产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作为企业家,他笃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主动作为,为乡亲致富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他开发竹山的想法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肯定和支持。经过多方论证,计划总投资15亿元,建设竹山田园综合体项目,对竹山进行保护性种植和开发,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
说干就干,他先在解决缺水的问题上做起文章,经过几年努力修筑起了储水池、机井、引水上山工程、节水灌溉工程等。有些工程是在土地未流转的情况下修建的,有人担心,有了水,土地就更难流转了,投入说不定就白瞎。对此,刘淑刚耐心开导:怎么会白瞎,项目实在推不动,就算企业扶贫了,老百姓能用上更好。后来,周边农民看到刘淑刚带领的团队是真来帮他们脱贫致富的,纷纷主动签订了流转合同。
有了土地,他开始带领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林果、中草药等附加值高的品种,越来越多的游客到竹山观景、采摘、购物。昔日封闭的山区,游客逐渐多了起来,当地村民成为切切实实的受益者。很多农民看到公司不但没有浪费土地和破坏竹山,都自愿到竹山打工,既拿土地流转费,还能打工挣工资。
竹山脚下的黑土夼村在家的村民一半成了“竹山工人”,51岁的王宁美以前在城里针织厂打工,几天回家一次,现在竹山山泉水体验中心上班,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不仅能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早晚还兼顾了地里的农活,可谓一举三得。仅山泉水生产线就吸纳黑土夼、赵家庄子等周边村的20多位妇女就业,月工资3000多元。
目前竹山景区游客中心、露营基地、环山运动赛道、青少年拓展中心、农业体验园、水上乐园、竹山滑道、CS基地等已基本打造完成,提供固定岗位200多个,带动了周边20多个村庄联动发展,参与农民年增加收入3万多元。竹山田园综合体项目被列入山东省重大项目,受到各级各部门高度关注,先后获得山东省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省级十佳观光果园、山东省优质文旅项目、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省级体育运动基地、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等荣誉称号。
“我们要敬畏大山,不能把开发变成资源掠夺!构筑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体,为山区众乡亲搭建致富平台是我们的目标,让山里乡亲富起来,就是我的梦想。”刘淑刚说。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鹏 通讯员 范祖超 陈强 报道)
起底网红带货乱象:6小时卖1300多万后退货“爆单”,多人质疑“太原老葛”剧本杀
内蒙古卓资警方:辖区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归案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代表法修正草案进行统一审议